每年暑期,隨著大批畢業生走出校園,都會掀起一股租房熱。北京晨報記者近日走訪市場發現,在“嚴打”之下,群租房已沒有了優勢,網上長租的單身公寓卻頗為搶手,各租房網站的置頂幾乎都被“品牌公寓”包攬。正在運營的房源幾乎租客全滿,導致不少經營長租公寓的企業四處收納房源——為了盡快投入市場,基本上都是邊裝修邊入住,網上針對裝修污染的投訴也層出不窮。此外,不少租客反映長租公寓服務差、收費高,有人租了沒多久就大呼“上當”。
房客:公寓甲醛超標6倍
今年剛從學校畢業的小陳在北京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,通過網站租到一間單身公寓。雙方簽訂的租賃合同中約定,租金每月2300元,租期1年,押一付三?!斑@里的房子都是剛裝修不久的,面積20平方米左右,家具有床、桌子和衣柜,還有個開放式廚房,感覺環境還不錯,所以我一眼就相中了”。
但半個月后,小陳開始覺得不對勁,房子雖然漂亮、干凈,但是裝修后留下的甲醛味道特別濃。自己常感到頭暈、想吐,在房間里待一會兒就覺得“辣眼睛”,呼吸道也明顯不舒適,經常胸悶乏力。“以前沒鬧過這種病,所以當時我懷疑是不是房子有問題”。小陳找來甲醛自測儀,對著租來的房子上下檢測一番后發現:甲醛濃度高達0.7毫克/立方米,超出國家安全標準0.1毫克/立方米6倍多。
“中介在房屋尚未進行通風換氣時,就開始早早接納租戶賺錢”。小陳當即向網站提出退租的請求,但對方拒絕退還全部押金,并認為他在入住時就已經知道這是剛裝修完的新房。
探訪:裝修未完房客快招滿
北京晨報記者采訪了解到,目前,北京長租公寓企業收納房源的競爭已經白熱化,幾乎到了“不計成本”的地步;為了利潤***化,不少房源還在裝修就已經開始招攬租戶。
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走訪了幾處公寓房項目。在通州北苑的樂乎城市青年社區,這里剛剛裝修完畢,物業還在進行收尾工作,房子就基本都租出去了,記者走訪時只剩下兩間房,一間房窗外就是一堵墻,租金2300元;另一間房是租戶轉租,窗外無遮擋,租金2500元。
記者看房時,物業還在挨家擦拭房門外寫的“拆”字,工作人員介紹,寫了“拆”字的房子都是進行過裝修改造的。而就在樂乎青年公寓旁邊,另一個公寓房項目還在裝修,記者看房只能看到樣板間。
此外,記者還在網上搜到了魔方公寓的招租信息,7月底到訪位于朝陽區楊閘環島附近的公寓樓時,那里還正在熱火朝天地裝修。原本是快捷酒店的建筑,如今改頭換面變成了公寓房。4樓和5樓剛裝修完,走廊上還堆著一堆沙子,就已經沒有空房了。工作人員表示,“要租房子至少還得再等半個多月。”日前記者再次來到魔方公寓時,發現這里已經裝修完畢,一樓大廳里豎著“新店開業”的牌子。走進房間,裝修的味道還很刺鼻,租金也并不便宜,帶廚房的大房間半年起租,租金3860元,每月還有360元的水電及管理費。
現狀:因污染退租維權難
記者采訪了解到,目前的長租公寓主要分兩類:一類是“代理經租”式的分布式公寓,即企業從個人房東手里收取房源,經裝修后租出,負責日常運營服務;還有一類是集中式公寓,即企業購買或租賃整棟房屋,對其內部進行改造,再出租給房客。
盡管現在單身公寓一房難求,但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一并爆發。記者在網上搜索了幾家長租公寓,結果看到很多來自房客的抱怨。比如服務差、隔音差、網絡很垃圾,一年的服務費、水電暖氣費需要五六千元、押金無法及時退還等等,此外最為集中的就是裝修污染,不少租戶因裝修污染要求退租,而幾乎都沒有達成協議。
內幕:壓縮成本不顧環保
某裝修隊負責人田某告訴記者,一般房屋裝修完至少要通風一個月左右才能入住,如果想裝修完直接入住,裝修材料的環保要求就高,造價也就水漲船高,“但是對于這種出租房屋的裝修來說,客戶都是希望越便宜越好”。據介紹,墻面漆里的甲醛很少,大多問題都出在地板和家具上。一般的單身公寓裝修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容納衛生間、開放式廚房,還要有衣柜、吊柜,越繁瑣甲醛含量就越高。據他接到的一些公寓房裝修項目,客戶都要求每間房的裝修成本控制在3萬元,而正常自住房屋裝修成本在4.5萬至5萬元?!皦嚎s下來的成本只能在材料上下工夫,基本上不會考慮環保。”
因為甲醛是紡織產業及建筑裝飾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料,衣柜、書桌中都有可能含甲醛。市面上也不可能存在“零甲醛”的家具。即使每件家具、每種建材都環保達標,但用在一套房子里的量過多,也可能使室內整體污染超標,家具組合之后產生了“疊加污染”。
建材市場:不少商家對建材的甲醛含量,大多語焉不詳
他日,有記者在走訪贛州市豪德一期六街時,對于建材中甲醛含量這項摸不著的參數,不少商家的回答大多都是含糊其辭。一些商家表示,他們使用的都是天然乳膠,甲醛含量基本為零。
走訪中,記者還留意到,無論是大賣場還是個體經營戶,絕大多數銷售建材的人員都無法出示相關部門的檢測報告,更無法準確告知其所銷售的品牌建材產品的甲醛含量是多少。而在產品標志和使用說明方面,缺失情況也比較嚴重。
對于絕大多數家具櫥柜,一些店老板聲稱內部結構可以保質10年甚至20年,可在觀察的過程中,記者發現,產品只有商標、廠名和塑料包裝,但沒有廠址。而在幾家大賣場,一些商家只是向記者出示產品生產使用材料的宣傳冊,但產品說明則無法出示。